中医学从《黄帝内经》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,国医馆中讲“上医治未病”。医养“养生”最早见于《庄子·内篇》,生治所谓“生”,未病生命、国医馆中生存、医养生长之意;所谓“养”,生治保养、未病调养、国医馆中补养、医养护养之意。生治“养生”的未病内涵,一是国医馆中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,二是医养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。
中医“治未病”理论主要包括“未病先防、生治既病防变、愈后防复”三大主题。
1
未病先防
未病先防,治在未病之先。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,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。中医以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,一方面提出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和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养生之道。另一方面要求人们“顺应天时,天人合一”,积极消除致病因素,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,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。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“预防为主”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。它包含着调养精神、体格锻炼、合理饮食、适时养生、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。
2
既病防变
既病防变,治在发病之初。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,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。一般来说,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,由轻变重,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,因此,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,做到早期诊断,有效治疗,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。
3
愈后防复
除邪务尽,使病愈防复。所谓“愈后防复”,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,要注意预防复发,时刻掌握健康的“主动权”。一般病人初愈后,大多虚弱,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,做到除邪务尽。针对患者气血衰少,津液亏虚,脾肾不足,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,采取综合措施,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,达到邪尽病愈,病不复发的目的。
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,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这是自然界的规律。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,比如,春天的时候,要有一种生发之气,被发缓形,夜卧早起。冬天不能太张扬、太发散,万物处于秘藏。中医养生主张因时、因地、因人而异。
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、协调阴阳、顺应自然、饮食调养、谨慎起居、和调脏腑、通畅经络、节欲保精、益气调息、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,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。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,是最健康的,是“治未病”。
中医养生、治病讲究三因制宜,各司法度三因制宜,就是因人﹑因地﹑因时制宜。人有老幼、男女、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,地有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之分,时有一年四季之分,这些不同特点,决定了治未病时的“同中存异”、“异中存同”的必然性。因此,治未病工作的开展,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。
胶莱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一直秉承“以人为本”,“简、廉、便、宜”的原则,采用针灸、推拿、中药、刮痧、艾灸、督灸、脐灸等各种绿色中医疗法结合现代康复医学、绿色疼痛疗法进行保健、治疗。
中医治病或治未病都是私人订制,而不是所有人一个治疗方案。
顶: 82踩: 1
评论专区